「K線學」除了K線本身的實體線與上下影線等價格上的意義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配角;就是「成交量」。為什麼說「成交量」是配角呢?有些提倡「價才是王道」的人,認為成交量根本就是垃圾,是多餘的。他們的看法是價格已經反應一切。當價格突破就買,跌破就賣,相當簡潔有力的操作,毋須參考其他指標。這樣的說法究竟是對還是錯呢?我認為七成是對的,因為價格帳跌是個事實、白紙黑字、鐵證如山,所以說「價是王道」。但「成交量」有時候也能加分。比方說,你家附近成交一間房價三百萬的房子,跟成交十間房價三百萬的房子,你認為哪一種情形才能真正代表房價行情呢?當然是後者,因為它通過了「成交量」的測試,比較能夠代表真正的行情。
既然「價才是王道」,而「成交量」卻是測試價格的最佳工具。也就是說,如果「價格」是K線學的主角,那「成交量」就是配角。因此形成所謂的「價為主,量為輔」的主從關係。
為什麼我要強調「價為主,量為輔」的主從關係呢?因為技術分析光是K線本身就相當複雜了,加上「成交量」的判斷使得原本就虛虛實實的技術分析,更加的錯綜複雜。往往還沒有將盤解出來,就已經將自己搞死了。與其誤用成交量的意義,還不如以「價才是王道」作為判斷來的單純。成交量雖然可以為K線學加分,但他終究還是配角,不要反客為主,把順序顛倒了。
目前分類:~【第三節】量價篇 (3)
- Oct 10 Fri 2008 11:47
《量價篇》量縮三落潮的奧妙
- Oct 10 Fri 2008 11:46
《量價篇》跌勢末端有量
上一篇談到「量縮三落潮有利反彈」這是指「成交量縮小」的情況,那有關於「成交量放大」又該如何解讀呢?「上升量增」有量就有價,股價需要量能的推升,這不用我講,看也知道是件好事。那「下跌量增」呢?既然上升量增是好事,那下跌量增當然是壞事,那還用講?這句話有七成是對的。上一篇有提到「價為主,量為輔」的主從關係,所以「下跌」當然是壞事,但「量增」就不見得是壞事了。
請不要誤會,我說「下跌量增」不是壞事,並不是指我看多。用膝蓋想也知道「下跌量增」是空方勝出,當然還是要看空。但這是純粹以K線學的角度來看事情,如果加上型態學的話,那就還有商量的餘地了。比方說,如果在型態的頭部出現「下跌量增」有九成的機會是「出貨量」,宣告頭部型態開始成型,需要將手中持股賣出。如果是在型態的右邊,跌跌不休的空頭市場出現「下跌量增」雖然還是看空,但有時候也是多方的契機。
「跌勢末端有量」是運用「成交量增加」來判斷止跌前兆的好方法。大部分人都認為「下跌量縮」才好,其實「下跌量增」的止跌效果,有時比下跌量縮來的明顯。但前提是跌勢已經進行一段時間,開始有人認為股價已經很便宜,就會向下尋找買點,於是出現了「跌勢末端有量」的現象。這在台股屢見不鮮,因為這個方法很好用,有必要讓讀者熟悉。
- Oct 10 Fri 2008 11:37
《量價篇》破壞三兄弟
前兩篇提到「量縮三落潮有利反彈」與「跌勢末端有量」都是以「成交量」作為盤勢判斷的輔助。姑且不論準確度如何,至少是合乎邏輯的一種推論,我個人的經驗是;幫助很大。
既然成交量縮小與放大的運用都已經講過了,《量價篇》就這樣結束了嗎?當然沒有這麼簡單。通常都是好酒沉甕底,真正的好戲現在才要開始。將「量價關係」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並非是在回升行情的漲勢,反而是在頭部成型的敗象之中。這也是散戶相當幸運的地方。一般來說,回升行情的漲勢,報章媒體、親朋好友、網站部落格等,到處充滿幸福美滿的賺錢聲。你不想知道都不行。所以不至於錯過賺錢的機會。
等到你沉醉在幸福美滿的幻覺之中,全然不知主力已經「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」悄悄的將股票換成現金運到瑞士銀行存起來了,散戶還在做他的春秋大夢。這麼大筆錢,想做到神不知鬼不覺的憑空消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。當主力在出貨的同時,成交量必然增加。照理講,有了成交量的推升,股價應該會上漲,這是合理的。但如果股價不漲反跌,那就有問題了。尤其是大家一致看好的時候,搶都來不及了,股價怎麼可能會跌呢?想必是有更多的籌碼在供應買方。能擁有這麼多籌碼的人絕對不是小散戶。既然不是散戶,那還會有誰呢?當然是主力在出貨了。